近日,“英雄杯”第十五届中国钢笔书法大赛评审活动在普陀区举行。走进评审现场,记者看到300多幅硬笔书法佳作铺满长桌,恍若一场笔墨生辉的视觉盛宴。行书如流云漫卷,楷书似君子临风,隶书承汉碑风骨,草书挟雷霆万钧,篆书引金石古意,硬笔书法在素笺上演绎出千般气象。
评审会现场
大赛评委、西泠印社出版社教材中心主任许晓俊面对满室精品不禁感慨:“所有顶尖高手几乎悉数参赛,连往届冠军都再度参评,优中选优可谓难上加难。”
评审现场,八位硬笔书法界的名家穿梭于作品之间,目光如炬,首轮评审便淘汰百余件作品。这些在普通人眼中皆属佳作的作品,为何会在“优中选优”中出局?
大赛评委、书法报社副总编辑严海南指向一幅作品解释道:“这幅米芾风格的行书,用笔过于焦躁,枯笔太多。虽是宣纸书写,但秀丽笔的出墨饱和度不及毛笔,导致气韵不畅。”原来硬笔书法讲究“五品”:书写规范、结构得当、笔法流畅、布局合理、内容准确,有任何细微瑕疵都难逃评审法眼。
评委仔细品读作品
更精妙的是,书法不仅是技艺的比拼,更是心性的传达。“创作者的状态是能被感知的。”许晓俊拿起另一幅作品细细品味:“有的作品辞藻不够流畅,表达方式未尽其妙。这种艺术感受上的隔阂,往往决定作品的去留。”
“英雄杯”第十五届中国钢笔书法大赛的举办,让人们不仅看到书法艺术的精进,更窥见时代的变迁。中国硬笔书法协会创会主席庞中华作为十五届大赛的见证者,道出深刻观察:“首届大赛作品多是普通白纸、格子纸,无人装饰,朴实无华。如今作品愈发秀雅文气,每个字都折射出中国人生活的巨变。”
评审现场
从1982年至今,比赛的表达方式从最初简单的横竖排版,到如今精心设计的章法布局;从实用书写到艺术创作,硬笔书法的发展轨迹恰似一面镜子,映照出人民群众在物质生活丰富后,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更高追求。庞中华期待大赛谱写新篇:“希望现代人不仅把字写好,更要写出能够流传时代的作品。”这份期待正与“英雄杯”的寓意相契合——在新时代,每个人都可以用手中的笔,成为传承文化的“英雄”。
据悉,本届比赛由上海英雄金笔厂丽水有限公司承办,自今年1月开启作品征集,截至6月共收到三千余件参赛作品,涵盖了古今诗文、楹联、词语、名言警句,或中华优秀图书的内容节选等。这场盛会充分展现了文化自信与生活之美——笔尖流转间,人们看到的不仅是横竖撇捺的精妙组合,更是一个民族在笔墨芬芳中书写的美好生活新篇章。
淘配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