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于普陀区远景路37号的“半马苏河”法治驿站,自2024年12月正式启用以来,致力于将专业严谨的法律条文,创新性地诠释为贴近日常生活的法律知识。截至2025年8月,该驿站已累计接待访问者逾1.3万人次,成功举办了90多场主题多样的普法宣传活动,有力推动了法治理念深度融入社区与市民生活日常。
科技赋能:“数字律所”让法治服务触手可及
“王阿姨,您别急,点这里就能跟律师视频说话了。”在法治驿站一楼的“法小淘”数字律所,普法志愿者正耐心引导一位老人操作数字法律咨询平台。随着屏幕亮起,接通了一位专业律师。“您好,我是张律师,请问有什么可以帮您?”隔着屏幕,律师通过远程视频耐心倾听老人的诉求,并依据民法典的相关规定,给出了条理清晰的法律建议。十几分钟的免费咨询连线结束后,老人紧锁的眉头终于舒展开来。“真是太方便了!这样的科技,实实在在解决了我们老百姓的大问题。”
这幕场景,正是驿站倾力打造的“法律+科技”服务体系的重要一环。“‘普法通’人工智能法律助手提供24小时在线服务,能快速生成常用法律文书;而‘法小淘’数字律所则实现了与专业律师的‘云端握手’,覆盖婚姻家庭、劳动维权、房产买卖等多个领域。”驿站工作人员解释说。
这种科技赋能,不仅惠及本地居民,更打破了地域和语言的壁垒。在一次涉外法治主题活动中,来自巴基斯坦的留学生阿里对“法小淘”产生了浓厚兴趣。他现场体验咨询了有关跨境网络购物的法律问题,AI系统迅速识别并生成了中英双语的法律要点指引。这一高效、便捷的体验让他连连称赞:“这里的法律服务不仅智能而且十分国际化,让我感受到了上海这座城市的开放和友好。”利用数字技术,驿站将专业的法律服务精准投送到每一位有需要的人手中,构筑起了一个没有围墙、永不打烊的“云上法律服务大厅”。
寓教于乐:从乐高到非遗,让法律“活”起来
七月的一个周末,“构建法治之城——乐高搭家电”活动正在驿站的多功能厅火热进行。孩子们在家长的陪伴下,用五彩斑斓的乐高积木拼搭着冰箱、电视、洗衣机。“小朋友们,如果你们买的乐高玩具里少了一块积木,或者我们的‘电视机’刚拼好就坏了,该怎么办呢?”普法志愿者巧妙地将民法典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关于产品质量的条款,融入到搭建游戏中。孩子们在动手与欢笑中,不仅锻炼了创造力,更潜移默化地初步理解了“质量”“责任”“维权”这些法治概念。
而这种将法治与趣味巧妙融合的创新,贯穿于驿站的每一次活动中。在“‘典’亮苏河法治游园会”上,民法典知识被巧妙地编成灯谜,融入投壶、套圈等传统游戏。一场场活动,将剪纸、竹编、书法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法治元素巧妙融合,碰撞出绚烂的法治火花。“我们希望法治教育不再是刻板的说教,而是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文化体验。”驿站负责人表示。
此外,驿站还针对“银发族”的养老焦虑,举办“苏河法治面对面”沙龙,邀请普陀公证处公证员为老人详细解读“意定监护”条款;针对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维权难题,驿站在“五一”劳动节期间,为来往的快递员、外卖员送上慰问品和“普法福袋”,专业律师现场就劳动合同、工伤认定等热点问题答疑解惑。这些举措精准对接不同群体的实际需求,将普法宣传与人文关怀紧密结合,切实提升了法律服务的温度与实效,让法治力量真正融入百姓生活,守护每一个群体的合法权益。
三站一体:构建超大城市基层依法治理新范式
普陀区司法局以“三站”建设为抓手,将驿站定位为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宣传站”、公共法律服务全覆盖的“服务站”、法治赋能基层治理的“加油站”,实现法治功能的集成化、专业化、实效化。
作为宣传阵地,驿站构筑理论学习高地,通过沉浸式主题宣讲,将普陀红色工运历史与法治文化有机融合,使理论学习生动而富有实效;作为服务平台,驿站集聚专业人才资源,广泛吸纳律师、公证员、人民调解员、心理咨询师等组建“法治合伙人”队伍,常态化开展“坐堂问诊”;作为“加油站”,驿站强化基层治理能力建设,通过常态化开展“法治带头人、法律明白人”培训,运用“以案说法”及情景模拟,提升基层干部法治素养与纠纷化解能力。同时,设立法治观察“苏河店”,通过建议信箱与留言板等渠道,建立民意直达机制。围绕“老旧小区加装电梯”“社区宠物管理”等治理难点,引导居民由“旁观者”转为“参与者”,通过“议题征集—分析研判—成果转化”闭环机制,推动出台了《既有住宅更换电梯软法指引》等制度性成果。
“驿站不仅是普法的窗口,更是社会治理的重要支点。”普陀区司法局相关工作人员表示,“通过统筹多方资源,实现了从简单的空间整合到深度协同的跨越,促进了法治供给与需求的精准对接,推动了‘产学研用’一体发展,从而将法治成果切实转化为提升城区核心竞争力的强大动力。”
淘配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